总有人开玩笑时说「想让中国足球进步,除非让体育进高考」。从最近的一系列政策和教育部的表态来看,「体育进高考」或许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畅想——起码,「体育进中考」已经被率先写进政策中,而且分数比重也会不断提升,甚至对标语数外,从此,体育将不再是「副科」。

而这样一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的「体育教育」最高政策,无疑是行业的最新风向标。未来,教育的指挥棒,能给体育带来一个盛世吗?

体教融合,政策不断加码

在我国,体育教育,或许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如此的重视。

在看到「免疫力」在战「疫」过程中的作用之后,后疫情时代,无论是官方、电视台、学校、社会机构还是家长,都更为重视体育锻炼的价值,而体育教育也得到了多方的关注和认可,新华社、人民日报就多次发文表示「体育老师再也不会有事和生病了」。

在《》上,钟南山、张文宏等抗疫英雄走进「课堂」,分享倡导了体育锻炼的价值

在大家最关注的政策方面,先是教育部回应函中明确表示 「要保证青少年体育锻炼活动时间,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严禁挤占体育课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

而后,9月21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一举打通体育与教育两大职能机构,推动两大部门在体育人才培养、赛事举办、选手注册、教练员选拔等多个层面的深入融合。

为了确保政策落地,还宣布将成立由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体育总局牵头,中央宣传部、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营建部、卫生健康委、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共青团中央等部门参与的青少年体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势要将体教融合进行到底。

就当我们都以为这个已经是「体教融合」顶峰的时候,相关提纲挈领的文件也落地了——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为体教结合奏响了最强音,也带来了体育教育最切实的执行方案。

政策全文:

这条关于学校体育的政策,和关于「美育」的政策一起,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之后发布,给体育教育指明了方向。

中考体育和语数外一样?高考也在路上了!

为了帮助社会理解政策的相关属性,教育部也在今日召开了新闻发布会解读。发布会之后,「教育部:中考体育要达到语数外同分值水平」的新闻刷屏整个体育行业。

事实上,政策中原本也已经写明:「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属性、方式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

而发布会更是围绕着四位一体的学校体育目标体系,以及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进行了更多展开讨论。并提出要在小学一年到大学二年级这14年,保证学生可以教会、勤练、常赛。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场地设施营建和师资队伍营建自然是非常关键。教育部也提出,要在2022年要建立一支强大的,符合学校体育要求的体育教师队伍。这也给体育人才的未来出路,提供了一种选择。

针对中考体育究竟如何算分,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司司长王登峰介绍了云南的经验,「云南将体育中考分三年进行,最后三年的成绩累加,这种做法符合‘增加过程评价’的要求。」

在2019年底,云南省中考教育进行改革,体育分值被大幅提高至100分,实施对象包括云南省所有体检合格的应(往)届初三学生。而这也符合今年两会时委员们的建议和讨论。

此外,王登峰还介绍说:「我们专家组也已经成立,就是要开始启动体育素养在高考中应用的研究,我们会尽快在总结体育中考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体育高考的意见和建议。」

从中考到高考,搞体育,教育部这次是认真的。

教育指挥棒,可以带来体育盛世吗?

过去这些年里,体育教育行业从业者时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不少体育培训机构的从业者表示,虽然政策不断,但社会和学生家长对于体育依然有一定的「成见」,这也导致很多时候校外体育培训只能在12岁年龄段以下进行,更高的年龄段则要追求与学业结合度更高的英文或奥数,对于与学习关系不大的体育,只能忍痛割爱。

因此,在过去很多年里了,除了要解决师资和场地问题,给体育培训寻找「标准」与「出路」,一直是行业的难点和痛点。

大家或是推出NYBO青少年篮球公开赛、万国体育国际击剑冠军赛等赛事,让学生家长看到训练成效,或是与北京首钢、MLB中国、国内外职业俱乐部等机构进行合作,给小运动员提供职业的出路。

而随着体育逐步进入中考,在学业的指挥棒下,体育教育有望迎来新局面。

毕竟,体育作为最难「临时抱佛脚」的项目,如果想要在每年的考试中取得出色成绩,那么只能把功夫放在平时,多陪孩子参与体育锻炼,选择正规靠谱的体育培训机构,来让自己孩子的身体素质提升,以应对不断变化的考试项目。

在这种情况下,过去曾一度引发资本追捧的体育培训,有望得到更多发展机会。

此外,对于体育学院学子,以及广大师范高校中的体育专业学生来说,这也是难得的职业发展机会。

随着体育课的增多与体育分数的提升,体育教育师资储备也会成为重要议题。这将给体育教育的广大学子,带来更多优质的体育教师方向就业机会。

更不用说,当我们把视角抬高,对于整个行业来说,这都蕴藏着机会。

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司长刘扶民就在2020中国体博会上表示,体教融合的最新进展对于体育产业的未来发展是重大利好。

「体教融合对体育产业,从打基础、谋长远,到形成体育消费的提档升级,都是有深远影响的,体育产业会随着体教融合的推动呈现一个新的形态,我对此很有信心。」

而在2020体博会接受新华社采访时,爱高体育、美凯地板、广东绿城体育产业集团等运动器材制造商的相关负责人均表示,其企业已经特别针对校园群体,进行了设计与生产。

校园赛事也在得到更多认可,阿里、苏宁、腾讯、耐克等企业均已经开始了布局。CUBA、大足联赛、耐高、凯初、WUCL、WUCG……从篮球到足球到棒球、马拉松、自行车再到电竞,高校体育赛事中也蕴藏着无数的机会。

此外,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也在积极参与校园体育的发展。近年来,全国体育运动学校联合会体育标准认证委员会、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学校体育工作委员会相继成立,都意在制定更可靠的行业标准,为行业奠定发展方向。

望向未来,校园体育的蓬勃发展,为体育产业的未来提供了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

教育的指挥棒,这次有望帮助体育「点石成金

在这一轮 政策 促进下,体教融合奏响了行业最强音,这或许会给行业带来一次前所未有的 黄金机遇。

要知道,体教融合之中,不止有对产业当下的促进,更重要的是,这有机会为体育行业保证未来——不容忽视的是,校园体育对于体育文化的营建有着长远的意义。

体育的发展方向,不仅仅在中超、CBA等头部赛事,不止在于体育场馆以及大街小巷的宣传,更在于逐渐成长的校园体育舞台。只有牢牢抓住校园这个场景,才更有机会发展出我们自己的体育文化,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体育迷。唯有拥抱未来,我们自己的百年体育IP,才有可能不是空中楼阁。

当「体教融合」奏响最强音,我看到了远方,体育产业盛世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