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虽然延期,不过女排备战奥运的热情依旧,没有丝毫的懈怠。就像以往一样,每逢大赛,女排的集训备战就按部就班地进行着。目前中国女排人才济济,在多数码置的排兵布阵上都显得游刃有余。不过有一个位置却例外,女排每次备战,在这一位置上可选之人捉衿见肘,以至于在这一位置的安排上要颇费一番周折。这似乎成了中国女排近几年来的顽疾,让善于发掘人才的郎导也很无奈。中国女排的传统模式让这一位置出现用人荒。

这一位置就是中国女排的接应位置。目前,中国女排在主攻位置上声名显赫,朱婷、张常宁、李盈莹都是非常优秀的攻手。在副攻位置上也是金玉满堂,颜妮、袁心玥、杨涵玉、郑益昕等都是既有实力又各具特色的球员。与这些进攻位置相比,接应位置人员数量就显得有点单薄,除了龚翔宇苦苦支撑外,还有一个年逾30岁的曾春蕾在当援兵。近年来,中国女排优秀主攻和副攻源源不断,只有接应却凤毛麟角。

造成这个结果,源于中国女排传统模式的三个原因。

首先,中国女排长期养成的比赛习惯是主要依靠主攻和副攻。现在世界排坛列强基本上都是依靠强力接应打天下的,比如意大利的埃格努,塞尔维亚的博斯科维奇,荷兰的斯洛特耶斯,德国的利普曼,波兰的司马泽克等,这都是重视接应打法而诞生的优秀球员。而中国依然秉承的是主攻打天下甚至是副攻打天下的模式,比如黄金一代女排时期,中国女排一度让副攻成为球队进攻的核心。所以中国女排会诞生出朱婷、张常宁这样优秀的主攻,也会诞生出颜妮、袁心玥这样优秀的副攻。这种模式就让中国女排在这两个位置上吸收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以至于接应位置上被冷落。

其次,主攻和副攻位置上需求的人员多,而接应位置上需求的人员少。每逢大赛选拔球员,中国女排主攻和副攻位置上无疑是招聘大户,基本上4主攻4副攻是标配。而在接应位置上却不是这样,顶多配置两名接应,甚至只有一名接应,遇到人员不足,可以让主攻切换成接应。这在很多大赛中,中国女排常用这种战术,比如出于变阵的需要,张常宁就经常在比赛中临时改打接应。正是由于需求的不同,让球员在位置的选择上更倾向于主攻和副攻。因为这样机会更大,通俗点讲就是好就业。

再次,中国式接应要求全面,其标准并不比一般主攻差。中国女排进攻选择上虽然不以接应为主,但对接应要求却是高标准,非优秀球员并不能胜任。由于中国女排养成了一般由主攻和副攻扛大梁的风格,因而在保障环节上,就要求接应能有作为,能够提供很大的支援。这就要求中国的接应要具有全面的技术素质,不但要有一传、串联、拦网的本领,还要拿出接应的国际本色,关键时刻能够扣球得分。就像龚翔宇一样,勤勤恳恳地做好防守,关键时刻还要一剑封喉。这种要求对于很多球员来说,要么是望而却步,要么是不堪大用,毕竟像龚翔宇这样全面的球员还是很少的。

正是基于以上的原因吧,女排接应依然后继乏人,这对于中国女排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要改变这种状况,进行人为的引导效果更好。现在中国女排又一批优秀的球员逐渐亮相,比如吴梦洁、王艺竹等都是不错的好苗子,若能改造成接应,无疑会让中国女排的实力更强悍更均衡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