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体育学者:现代奥运已偏离初衷 面临存废时刻
现代奥运之存废议题,并不是新议题。在抗疫最严峻时刻,2020东京奥运面临困境之际,掀起奥运存废议题,我不一定是第一枪,也非落井下石,而是尽知识分子的一股道德勇气。
Coubertin借古希腊奥运精神,于1894年组织国际奥委会(IOC),推动四年一度的现代奥运,迄今正要迈入第32届,若与古希腊奥运举办过293届相比,才九分之一而已。其中,现代奥运因战争停办3届(本文只提夏季奥运),因美苏之国际冷战而二度大规模抵制,这对Coubertin以发扬奥林匹克精神,意图透过举办奥运教育青年,以追求世界和平之理想,的确是一大讽刺。
推动现代奥运之初,国际奥委会坚持运动员不受金钱绑约,因此主张国家奥会(NOCs)需独立运作,超越政治,运动员需遵守业余精神。然而,一流运动员一一职业化,奥运会逐渐沦为二流赛会,主办奥运城市亏损连连。直到1975年之后,迫使国际奥委会屈服于现实环境,业余精神因而寿终正寝。
1984年洛杉矶奥运运用市场经济,不靠政府奥援,不但成功顺利举办奥运,还有盈余,掀起了各城市争办奥运之热潮。国际奥委会推动会务不再捉襟见肘,各国家奥会顺理成章获得政府资助,运动员在生活无后顾之忧下,得以全心接受训练。
运动员在奥运场合日益表现优异,观众愿意购票入场,媒体愿意出资转播,厂商愿意赞助。奥运奖牌俨然成为国力之表征,各国政府也不遑多让,建构选训赛制度,加码奖金,扩增场地设施,投入科研团队,甚至和企业合作,让竞技运动带动运动产业,获得双赢之局面。
古希腊奥运遗址旁之顾拜旦纪念碑
(笔者1990年于现场拍摄)
2020东京奥运,争取主办权可而且不易,为求顺利举办,投入了不少银弹,当然欲连本带利回收,以现代的经营管理技术并非难事。奈何遇到没有国界观念、杀人不看身份的病毒,全世界的人都得面对它。2020东京奥运主办城市慌了,国际奥委会也慌了。如期?延期?取消?不是主办城市和国际奥委会说了算,国家奥会、运动员、病毒应该也有话语权。
此时,各方媒体、专家学者也纷纷分析或献策,我可以理解到“两害相权取其轻”之理。要让主办城市损失至最低,要让国际奥委会有收入,要维系现代奥运不中断,要让国家奥会对其政府、对赞助者、对投入长期训练的运动员和教练员有个交代,要让投入毕生最宝贵青春之运动员,有发挥训练成果的平台。如期?延期?取消?都是痛苦的抉择。
一场疫情,曝露出举办现代奥运背后的“共利结构”,它是用许许多多金钱栈叠起来的,是一场权与利之间的纠葛游戏,当然,谁拿人家的钱就得听人家的话。
本届奥运会无论决定哪一选项,其背后产生的各种效应,已经凸显出当今的奥运会,已经偏离了Coubertin的初衷,更与古希腊奥运鼎盛时期之精神相去甚远。
不可否认的,1984年之后的奥运,一届比一届兴旺,一届比一届精彩,在此蒸蒸日上之际,我有几个疑惑要提出?
#奥运会是全世界竞技运动之最高殿堂吗?
各国际运动总会(IFs)举办的之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举办的同一种比赛,那一面金牌含金量较高?奥运会是运动员梦寐以求的最高殿堂吗?举办了某一种运动之世界杯,为何还要列入奥运会?反之,已经列入奥运会的正式比赛种类,为何还举办世界杯?
相信多数人会回答:“因运动种类而异”。例如足球和网球,许多球星不屑参加奥运会,而田径、游泳顶级运动员,会以参加奥运会为荣。可见,奥运会不是每一运动种类的运动员之最高殿堂。那么,奥运会有多少运动种类是运动员心目中的最高殿堂呢?假如哪一天,多数运动员不认为奥运会为最高殿堂,它的赞助金、权利金、补助款还能维持吗?各国家之政府还会追捧奥运会吗?奥运会会沦为次等赛会吗?国际奥委会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说穿了,国际奥委会只有指挥权,但是没有自己所属的运动员,一场赛会的主角不是主办单位,也不是国家的政府,更不是主办城市,而是所有的运动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也。
奥运会是一种综合性的运动会,就是集合了各种运动之运动员于一堂,形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运动赛事,因而成为新闻媒体的焦点,各国家的政府纷纷视为全世界竞技运动之最高殿堂,愿意挹注资金,协助国家奥会培训运动员参赛。
近日有国家奥会因疫情因素表态不参加东京奥运,试问,这些国家奥会有征求过运动员之意见吗?还是自己国家奥会说了算?运动员是国家奥会的资产吗?运动员都签了卖身契吗?为何没有表达是否参赛的话语权呢?
#何以许多运动种类挤破头也要加入奥运会正式比赛?
列入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可以提高声望?带动国家民族主义地位?有利推展与传播?有利可图?是否因此带动了国际热潮与全民运动?
世界上各国、各族群、各地方都有自己传统的运动、热门的运动、普及的运动、优势的运动,粗估可能有几千甚至数万种,为何国际奥委会单挑了二、三十种?众所周知,依奥林匹克宪章的规定,要在五大洲流行的运动种类,但是也有例外,总之,国际奥委会说了算。导致1981年世界运动会(World Games)的分庭抗礼,举办非奥运运动种类二、三十种之大型比赛。
羽毛球、乒乓球运动种类创发于欧洲,在2016年里约奥运的表现,羽毛球共有15面奖牌,分由9个国家地区获得,其中亚洲国家11面,欧洲国家4面,金牌共5面,分由4个国家地区获得,其中亚洲国家4面,欧洲国家1面。乒乓球共12面奖牌,分由4个国家地区获得,其中亚洲国家10面,欧洲国家2面,金牌共4面,全由中国独得。以上二种运动合起来,欧洲国家只获6奖牌,占22.2%,其中含1面金牌,占11.1%。
由此可见,羽毛球、乒乓球这二种创发于欧洲之运动种类,在高度竞技场合上,亚洲国家明显占优势,尤其是中国独霸乒乓球,创发的欧洲国家优势已不复在。那么,亚洲国家在这二种运动的“运动人口”,有优于欧洲国家吗?亚洲国家在这二种运动的发展上,有掀起全民运动之热潮吗?还是只有少数天赋优异的运动员,接受高强度的训练呢?
目前所有奥运会之运动种类,只有柔道和跆拳道创发于亚洲。2016年里约奥运,柔道比赛共56面奖牌,分由26个国家地区获得,柔道创发国日本获12面,占21.4%,金牌共14面,分由10个国家地区获得,日本获3面,占21.4%。跆拳道比赛共32面奖牌,分由20个国家地区获得,跆拳道创发国韩国获5面,占15.6%,金牌共8面,分由6个国家地区获得,韩国获2面,占25.0%。
这意味着奥运会种类已经全球化,普及于各国趋势,创发国虽仍占有一些优势,但并非绝对优势。据专家说,这些运动种类比赛之规则一改再改,柔道已非原本的柔道,跆拳道也非其原本面目,称之为“竞技柔道”、“竞技跆拳道”会比较贴切。这就是一种传统运动挤入奥运殿堂之代价。
#奥运奖牌是国力的表征吗?
各国列强在军国主义时代,以“体力即国力”为口号发展体育与运动,培养优秀运动员在国际赛会场合宣扬国威,尤其是奥运会场合,成为国际间的另一个“无烟硝战场”,奖牌越多,代表国力越强?在国际场合越有话语权?
翻开2016年里约奥运奖牌排行榜,非洲国家排名第一的肯尼亚,拉丁美洲排名第二的牙买加,总排名分别为15、16。北欧国家排名最佳前二国为丹麦、瑞典,总排名分别为28、29。在你的价值观里,哪一个是强国?大国?富国?哪一个国家之国力较优?若有机会移民,你会选择前二者或后二者?哪一种选择会带来幸福的生活?
我认为,奥运奖牌排行榜之先后顺序,根本与强国、大国、或富国无直接相关性。例如新加坡在历届奥运之表现,难得获得奖牌,却是许多人梦想的移民国度。但我相信“科技力即竞争力”,现代科技之介入,才是奖牌的最佳后盾。
运动是人类与生具来的能力,竞赛是人类自然的游戏行为,让运动成为一种观赏品,一种获利的工具,一种展现权势的表征,则都是人类加工的产物。1936年,欧文斯在柏林奥运百米跑出10.2秒,我来做个假设历史,选出几个现在能跑出10秒内的顶尖百米好手,让他们穿上当年的钉鞋,在当年的泥土跑道上,和欧文斯再尬一场,不见得胜得了欧文斯。这意味着竞技运动水平的提升,多数来自科技的辅助,包含医学、药学、力学、心理学、工程学等。前东德在奥运奖牌排行榜很少抛到第三名之后,大家以为两德合并之后,实力看涨,结果跌破各界眼镜,原因为何?各界已有解读,我毋庸追问。
#国际奥委会是牵动竞技运动的领头羊,
要如何扮演推动全民运动的角色?
国际奥委会应该带头“拔尖赞强”?或是“济弱扶倾”?还是“公平对待、一视同仁”?
在殷切参加奥运会,获取奖牌的驱策力下,许多国家的政府之体育经费预算,几乎是用90%以上的财力投资在少数顶尖运动员身上,一面奥运奖牌之成本数以亿计。90%以上的群众虽有缴税,想运动就有场地使用吗?想锻练要自掏腰包找教练吗?想参加比赛有经费补助吗?
我参加高龄赛会,也参加路跑,我自发性参与运动,自主训练,自费参赛,没有奖金,没有物质报偿,我甘愿,我满足,我自由自在。如果人人都和我一样健康快乐,将营造社会一团和谐,为政府节省执法开销。我规律运动,我维持健康,可为政府节省医疗资源。我参加运动社团活动,我购买运动产品,势必促进经济发展,为政府增加税收。我是谁?我是千千万万爱好运动者的一员,全民运动普及了,身体健康了,社会安定了,国家富裕了,这不就是一个国家的政府期待的国富民强么?为何各国政府的体育经费投入在全民运动方面不成比例?
政府面对推展奥运比赛种类时,特别优先补助经费,并额外给予奖励金,推展区域运动会比赛种类者,例如亚运会、泛美运会,补助也从优,但在推展其他非国际热门运动种类者,例如踢毽、跳绳,则经费自筹。此乃许多国家的体育政策之普遍现象。那么,国际奥委会的领头羊角色误导了各国之体育政策吗?
国际足球总会在每届世界杯过后,结算经费盈余,论功行赏二百多个国家足协,无论强弱,雨露均沾,他们采取立足点平等分红,各凭本事争取。众所周知,2018年世界超过1亿以上人口之国家有12国,打进32强者只有4国,换言之,对足球而言,大国不代表是强国。国际奥委会下设有“奥林匹克大众体育委员会”,它如何关注推动全民运动的角色?如何促使各国家之政府,将体育预算做适度的平衡,让竞技运动与全民运动并驾齐驱,吾人拭目以待。
一个城市,有钱盖一座五万人观赏的运动场馆,必有能力盖数百座分散在全市各小区,提供群众平日使用的简易运动场所,不要再让老人家占用年轻人的篮球场打晨拳,也不要让直排轮的教练,占用跳广场舞大妈的公园空地。有钱培养运动员,当然也可以补贴经费,优待没有收入的学生参加路跑活动或夏令运动营队。群众使用各种运动场馆从事日常运动,由使用者负担管理费用是应该的,但政府也有责任提供平价的运动场馆供群众使用。
#奥运会已被过度政治化、竞技化与商业化之际,
国际奥委会如何重振奥林匹克精神?
奥林匹克精神为何?Coubertin已有详解,历年专家学者也有诸多补充诠释,然而,历届奥运会与该精神渐行渐远。每一届奥运会开幕式,印入眼帘的皆是追求和平、公平竞争、服从裁判、追求梦想、艺术文化的精神符号,如同古希腊奥运前二天的祭祀仪式,那么的敬天、神圣、庄严、隆重。但是现代奥运之开幕式一结束,似乎是从道德人、社会人,又转变为自然人,人类的劣根性一一出现。
历届现代奥运的丑闻,从排斥女性参赛开始,种族歧视、政治干预、违反和平、违规作弊、使用禁药、业余精神崩溃、抵制参赛、恐怖袭击、不服判决、贿赂裁判等不胜枚举。奥林匹克精神何在?举办奥运会的原意是要教育我们的年轻人,发扬奥林匹克精神,但竞赛场内、场外的部分运动员、教练、领队、所属官员、科研团队等之违规行为,令人发指。
在此,我必须把大概念的“体育”(Sport)范畴再复习一遍。“体育” (Sport)包含了“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竞技运动”(Athletics)和“全民运动”(Sport for All)三大板块,三者并非绝对分立,而是交叉重叠的。三者都是透过各种的运动种类(Sports)来实践,以达到各自的目的。
以篮球为例,学校的体育课列它为教材,是为了让学生锻炼体适能、学习篮球运动知识与技能、培养品格、团队合作精神等。若是有幸被选为篮球校队,就走到“竞技运动”的范畴了,他需要加强竞技体适能,经常集训、参加比赛,未来说不定成为国手、NBA球员,以打篮球为职业。而有些学生会利用课余时间打篮球,毕业之后进入职场,会把打篮球当作生活的一部分,也可能是个忠实的篮球迷,成为有规律运动的人口,全民运动的一分子。
然而,国际奥委会主导的奥运会,它已经领导了大概念的“体育”直往“竞技运动”跳,忽视了其他二个范畴—“体育教育”和“全民运动”的存在。
国际奥委会属下有个“奥林匹克教育和文化委员会”,以发扬“品格教育”与“奥林匹克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 and OLYMPIC Education)为职志。然而,备受媒体青睐的“竞技运动”,透过银幕呈现在观众眼前的,却经常出现反“品格教育”与“奥林匹克教育”镜头,例如打群架、故意犯规、滥用药物等。学校的各科目教材,几乎只剩下体育课是“品格教育”的实践课程,却经常被学生的家长与其他科目任课教师所鄙视。
学校的体育教师不要只在意学生的体适能与运动技能,“品格教育”与“奥林匹克教育”才是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实践场域。透过体育教学,习得公平竞争、团队合作、尊重他人、同理心、诚实、仁慈、宽厚、勇气、正义、平等、关爱等等,是个非常实用的课程。
#现代奥运已偏离初衷,后疫情时代何去何从?
是否面临存废之时刻?
现代奥运走了124年,我以奥林匹克精神之内涵来查看它,其实已偏离了当初恢复现代奥运之初衷。从国际奥委会和主办城市面对疫情冲击的各种反应发现,举办奥运会受到各种企业与媒体的绑约与挚肘相当严重,也是过度仰赖商业化、政治化所产生的后遗症。而各国家奥会及其长期培训的运动员,也被打乱了训练周期,跟着疫情一起成为受害者。
如何面对后疫情时代?我认为:
国际奥委会需将现代奥运与奥林匹克精神脱钩。国际奥委会所主导的奥运会,如果继续按照目前的模式走下去,和各国际运动总会、各国家奥会、各国政府、各赞助商、各相关企业、各传播媒体继续合作,期待打造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竞技水平最高、最吸引各国政府关注、最吸引全球粉丝观赏的超级无敌运动赛会。那么,我呼吁勿再标榜古希腊奥运精神,勿推崇奥运会在追求世界和平,勿宣扬奥运会在教育青年之品格教育。超级无敌运动赛会,只限于先天身体素质特优者参与,其背后还须有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做背后的支撑,一般普罗大众是玩不起的。
或者:
国际奥委会放弃举办现代奥运,转型担任世界体育界的“精神领袖”和“监察角色”。国际奥委会可以放弃举办超级无敌运动赛会的角色,让运动员之最高殿堂由各国际运动总会去承担,让各国际运动总会去打造“竞技运动”之最高殿堂。国际奥委会以奥林匹克精神为出发点,负责领导各国家奥会,监察各国落实“体育教育”、“竞技运动”和“全民运动”三大板块之平衡发展。
国际奥委会只需从旁“监察”各种运动推展过程的行为表现,适时给予客观的评价与协助,例如训练过程是否合乎人道主义?是否重视两性平权?是否违反品格教育?是否与环境保护冲突?是否提供禁药检验协助?为青年运动员举办奥林匹克教育研习会,赞助学者从事奥林匹克相关议题研究,表扬实践奥林匹克精神之运动组织、团队或个人,协助各种运动组织推展全民运动,尤其是弱势的运动种类。当然,放弃举办奥运会,金援问题是另一项严峻的挑战。
还可以:
国际奥委会可以举办世界各国、各族群、各地方具有传统特色或创新的大型运动展演博览会。拥有高度竞技、高知名度、高粉丝群的竞技运动,就放手让其所属国际运动总会经营,国际奥委会则专门为弱势的运动种类发声,号召各国家奥会,前往各地发掘、访问、报导、选拔优秀运动种类,包含民俗运动、传统运动、乡土运动、创新运动等,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齐聚一堂,曝光于世人面前,借机向世人宣扬与推广,展现全民运动本地化之成果,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它不但是全民运动的一部分,也可以引进校园推展,但绝对不需要刻意让它走向全球化、竞技化与商业化。
还有:
国际奥委会也可以举办世界各国学校体育教学与教法之示范教学大汇串。学校体育是推动全民运动与竞技运动之基础,体育教师不仅是在教学生运动技能,也不止是专注在训练体适能,而是如何让所有的学生都喜欢上体育课,让运动成为每一个人终身的习惯。因此,无论男生或女生,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或大学生,无论是先天身体素质优等、中等或弱势者,都能提供各种适合个别差异的体育教材与教法,方能因材施教。是以,国际奥委会可以公开征求世界各国学校体育教师之教学方案,鼓励创新,尤其是含有发扬奥林匹克精神者,经评选后,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齐聚一堂,现场教学示范,录制短片提供各校参用。
作者:徐元民(2020/03/27)(文章来源:体育学评论)